博览财经客户囊括全国七成券商

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2016-01-08 16:04
0 0



每一天,50多人的采集团队从各种渠道抓取财经信息,拆解、整合、关联,20多人的数据团队,用软件对海量股市交易数据进行分析、挖掘,再交给30多位研究员进行深度研究、总结,产生30万字的证券研究报告。

位于光谷一栋写字楼内的博览财经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,就是这样一家流水线作业的“信息工厂”,其客户已囊括了全国70%的券商,在金融资讯服务这一细分领域没有竞争对手。

公司创始人李宏图,早年曾就职于本地媒体,从事证券报道多年。经过15年的经营,从一个人一条枪,发展成为拥有150多人专业团队的行业领头羊。

昨日,李宏图介绍,今年六七月份,该公司将在新三板挂牌上市。

两台传真机征服全国七成券商

学金融专业出身,在证券媒体工作数年,李宏图大量接触政策和经济信息,很早就对股市有自己的研究和判断。

“中国处在一个自上而下的改革过程中,政策对市场的引导效应非常明显,要想在证券市场上捕捉到风口,就必须研究政策。而在那个年代,很少有人把宏观经济和股市行情联系起来,懂宏观经济的人不懂股票,懂股票的人不懂宏观经济。这种信息不对称就产生了商业机会”。

2000年,李宏图辞职后注册了自己的公司,花7000元钱,买来了两台传真机,一台打印机。每天在家撰写研究报告并卖给券商,开始了创业之路。

为了开拓市场,他带着报告跑遍了武汉三镇的金融机构,得到客户的认可后,又把业务拓展到全国。

“券商自己也有研究团队,他们对分析和研究存在需求,常常把我们的报告打印出来,贴到门市部给股民阅读”。

开发写作机器人24小时工作

研究和写作往往被认为是个人化的,李宏图却创造了一套理论框架和规则。他以制度经济学为指导,独创从政治、经济双视角的研究模式,将市场经济的基础理论与中国客观条件的变化相融合,研判中国经济及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,形成了公司的独特研究模式与系列化资讯产品,并通过流水线作业实施了标准化资讯生产。

“有的人对数字敏感,有的人对文字敏感,有的人善于发现,有的人善于总结,流水线式的标准操作,可以发挥每个人的长处。”李宏图介绍。

最早,传送报告使用的是传真机,每天光发传真就要耗时两三个小时,一年用坏了3台传真机,后来随着网络的兴起,开始用电子邮件。

从2008年起,李宏图建立了专门的IT团队,开发数据分析软件和客户端等,成为一家技术驱动型的信息服务公司。如今,该公司直接把报告上传到券商的服务器上。

他的团队甚至还开发了一种“机器语”技术,只要人工填入相应的字段,电脑就能自动写出结构化的分析报告,24小时不休息。

未来像小米一样玩“粉丝经济”

面对全国众多的券商、基金和银行客户,李宏图并不盲目乐观:“即将碰上‘天花板’,面临转型。”

他告诉记者,过去公司的客户主要是金融机构,未来将面向个体投资者,像小米一样玩“粉丝经济”。

“咨询公司的本质,是让人懂得投资的规律。当前80后、90后,大部分学历较高、求知欲强、参与意识浓,在互联网时代,如何与这些新兴投资者共成长,是公司面临的新课题”。

他向记者描绘未来的金融资讯生态:每位参与者用公益精神分享共同成长的快乐,把需要成长的客户培训成具有分析能力的投资者,让他们自愿去传播这个理念与知识。公司只是平台搭建者和“原材料”供应商,向其提供分析工具、资讯等。目前,公司已建立相关网站,投资QQ群已有万人规模。

“10多年前,创业只需要有两样东西就够了,一是勤奋,二是有所专长。那个年代,大部分东西都是供小于求,只要你有好的产品,就能找到想要的人。”李宏图感慨。

创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“酒香也怕巷子深。创业者如何吸引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自己的运营能力,反而更重要”。

李宏图表示,越来越多的领域正变成“红海”,但市场永远存在需求的缝隙,创业者要学会找到细分再细分的市场。公司的下一个“蓝海”是“分级基金”,“作为分级基金市场的引领者,我正带领着150多人的团队展开二次创业”。

(责任编辑:admin)